在介入放射学(如DSA手术)中,医生因长时间近距离操作而面临较高的散射辐射暴露风险。为减少辐射暴露,需结合设备优化、防护工具、操作技巧和流程管理等多方面措施。以下是具体策略:
---
### **1. 设备优化与技术手段**
- **脉冲透视与低剂量模式**:
使用脉冲透视(如15帧/秒以下)替代连续透视,并启用设备的“低剂量模式”,可显著减少辐射量(降低30%-50%)。
- **准直与屏蔽**:
- 严格准直(缩小照射野)至最小必要范围,减少散射体体积。
- 利用设备自带的附加滤过(如铜滤片)过滤低能X射线,降低散射辐射。
- **距离控制**:
- 遵循**逆平方定律**:散射辐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,操作时尽量远离X射线管(散射辐射主要来自患者体表,靠近影像增强器/平板探测器侧更安全)。
- **图像冻结与回顾**:
避免重复透视,利用“last image hold”功能回放图像。
---
### **2. 个人防护装备(PPE)**
- **铅防护用品**:
- 穿戴≥0.5mm铅当量的铅围裙、甲状腺护具、铅眼镜(防侧散射)和铅手套(需权衡灵活性与防护)。
- 使用铅帽防护头部(尤其神经介入手术)。
- **悬挂式铅屏风**:
在手术台旁安装移动铅玻璃屏障(如吊顶式铅屏风),阻挡散射辐射。
- **铅帘与床下防护**:
在DSA设备床侧加装铅帘,减少床下散射辐射。
---
### **3. 操作技巧与行为优化**
- **体位与角度**:
- 避免直接暴露在X射线管侧(散射辐射强度更高),尽量站在影像探测器侧。
- 调整C臂角度(如左前斜/右前斜)时,确保自身不在主射线路径或反射方向。
- **减少透视时间**:
- 通过训练提高操作熟练度,减少无效透视;采用短时踩踏曝光而非持续曝光。
- **手部避让**:
在必须靠近照射野时,确保手部不直接暴露于主射线束(使用器械延长操作距离)。
---
### **4. 环境与流程管理**
- **辐射安全培训**:
定期进行辐射防护培训,强化“ALARA”(合理最低剂量)原则,包括剂量意识、设备操作规范。
- **剂量监测与反馈**:
- 佩戴实时电子剂量计,设定报警阈值,及时提醒超高暴露。
- 定期分析个人累积剂量数据,调整高风险操作习惯。
- **团队协作**:
明确分工,非必要人员远离操作区,轮流操作以减少个体暴露时间。
---
### **5. 特殊场景应对**
- **复杂手术(如长时神经介入)**:
- 采用旋转DSA或3D路图技术减少重复透视。
- 使用远程操作系统(如机器人辅助)拉开医生与辐射源距离。
- **儿科或肥胖患者**:
- 儿童需更低剂量参数;肥胖患者散射更强,需额外屏蔽。
---
### **关键数据参考**
- **散射辐射分布**:
在DSA中,90%的医生暴露剂量来自患者产生的散射辐射,散射强度在患者体表附近最高(1米处衰减约10%)。
- **有效剂量对比**:
未防护时,介入医生的年剂量可能达5-50mSv(超过公众限值1mSv/年),通过综合防护可降至1-5mSv。
---
### **总结**
减少散射辐射需多管齐下:**设备优化(低剂量+准直)是基础,个人防护(铅装备+屏障)是底线,操作规范(距离+时间控制)是关键**。同时需通过制度化和技术手段(如剂量监测)形成长期防护闭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