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动DR设备(床边摄影)因操作环境复杂(如病房、ICU)、空间限制以及近距离0o 操作等特点,散射辐射防护难度较高。
以下是针对性的防护策略和技术要点:
能量特点:散射辐射能量低于原发射线,但随角度变化(90°方向能量最低,反向散射能量较高)。
移动DR特殊性:设备距离患者近,操作者可能位于散射辐射高剂量区(如床边1~2米内)。
(1)距离防护(最有效手段)操作者站位:曝光时尽量远离散射体(患者),遵循 “距离平方反比定律”(距离增加1倍,剂量降至1/4)。建议保持 “至少2米”距离,或使用无线遥控曝光。设备设计:优先选择 “可伸缩长臂移动DR’ 或配备 “延长曝光电缆”,避免操作者靠近射线束。
(2)屏蔽防护:便携式铅屏风:在患者与操作者之间放置移动铅屏风(建议铅当量≥0.5mmPb),尤其针对高频操作场景(如ICU)。
铅围裙/铅眼镜:操作者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品(铅当量≥0.25mmPb),但需注意 “铅围裙无法防护散射至头部的辐射”。
患者屏蔽:对非检查部位(如性腺、甲状腺)用铅毯覆盖,减少散射源强度(需注意不影响诊断区域)。
儿科检查:采用 铅帐篷 覆盖患儿非检查部位,减少散射及恐惧感。优先使用 儿科专用低剂量协议(如提高kV降低mAs)。
培训与规范操作培训:”强调最短时间、最大距离、最优屏蔽’原则,模拟床边摄影场景演练。
定期检测:测量移动DR在不同距离的散射剂量(如使用便携式辐射检测仪),验证防护措施有效性。 流程标准化:制定《床边DR操作SOP》,明确防护用品使用、人员分工(如“一人操作,他人远离”)。
2、在病床与操作者间放置0.5mmPb移动屏风;
通过综合应用上述措施,可有效控制移动DR的散射辐射风险,符合 **ALARA原则**(合理最低剂量)。需注意:**防护效果需通过实际剂量监测验证**,并根据设备型号、房间布局动态调整策略